之前回到台灣 雖然研究沒什麼進度
但卻多了不少靜下來思考 和朋友相聚的時間
目光也能稍微拉遠一點  還算不錯
這一篇寫的是之前回到台灣的一些感觸
身為一個高雄人的感觸...
 
之前一直覺得供應鏈的概念很抽象
但看到HP(惠普)到重慶設廠
富士康 廣達 以及一些周邊廠商都決定跟進
就完全懂了  這個例子再明白不過了
當客戶移動  你也必須跟著移動 減低雙方的成本(運輸 溝通 時間等等)

Wiki 上的定義: 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在滿足客戶需要的前提下,對整個供應鏈(從供貨商製造商分銷商消費者)的各個環節進行綜合管理,例如從採購物料管理、生產、配送營銷到消費者的整個供應鏈的貨物流、信息流和資金流,把物流庫存成本降到最小。

一言以蔽之  他的目的就是要做成本的最佳化
 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這跟高雄有什麼關係呢?
其實看到上面的訊息 內心其實有點淡淡的感傷
高雄的面貌已經漸漸地改變了好一陣子

之前總統大選時 鴻海信誓旦旦說要進駐高雄軟體工業園區
到現在半個影子都沒有...
其實很明顯  很可能只是當初選舉的選舉語言罷了
鴻海不會來的理由我想也很明顯
雖然軟體這東西沒運輸成本 但似乎來高雄也沒什麼利基
這裡不是個產業聚落...
鴻海不來  其他廠商更不可能來了   因為供應鏈的因素...
另外  其實高雄也不是個產出高科技人才的重鎮  要找人新竹台北比較快
高雄還是沒什麼發展高科技的本錢~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雄中校歌: 台灣良港 首數高雄 
巍峨黌舍 是我雄中
             英才齊集 迎受春風 禮義廉恥 是所遵從

其實後面我也還記得...(很奇怪 有些東西就是記那麼熟...  以前根本不太想去背)  不過我只想強調前面的歌詞
曾幾何時 高雄港貨運量已從第六滑落到第十二
就可以知道高雄的興衰了...
以前高雄加工出口區現在已被對岸取代(可以看到很多中國沿岸港口的排名都大幅上升)
台灣也不再是某些產品的世界工廠了

其實高雄從以前就一直被定位在重工業+港口城
十大建設中的中鋼 中船 中油都在高雄
所以當台灣產業轉型後
這個衰退是必然的
雖然也會感慨高雄在硬實力上的衰退
但其實經過這幾年的轉變
高雄某些面向上變得更好了 
也就是高雄在某些軟實力上的成長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一開始 高雄有了城市光廊
愛河不再是臭水溝了  也跟著光廊一起亮了起來
慢慢的 捷運蓋好了
世運場館也蓋好了 也辦了世運
要去西子灣  搭捷運成了另一種選擇
晚上可以去星光碼頭 光榮碼頭散散步
 
一座座捷運站成了觀光景點

一個個夜市也開始有點規劃

這次回去 凱旋路上的舊鐵道(靠近夢時代處)
兩旁也加裝了燈 似乎要做成行人步道 


我的感覺是 高雄變"軟"了
褪掉鋼鐵石化城的外衣
高雄開始在妝點自己
也許是該轉變的時候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其實結論很簡單
我不建議大家  "錢"進高雄
但我很歡迎大家來高雄看看 有天說不定你會想"住"進高雄
高雄的房價沒什麼好炒的了 人口不會再增加 重工業已不是台灣下一波高成長的產業
但相對的  高雄的物價低  要擁有自己的房子 自己的家不會是夢想 
在港都 晚上想要吃點消夜 十分鐘機車可達處就有夜市
想要放慢你的步調  你可以四十公里慢慢騎 不會有太多人超過你
想要去海邊吹吹風  中山大學西子灣再好不過了 還可以爬上英國領事館 
想要吃甜甜 橋頭糖廠捷運可達
Shopping, 誠品  一樣也不少(最近還有新開的義大城~ 不過在山上就是了)
想要爬山健行 柴山上可以看獼猴
物價 絕對讓你覺得俗又大碗

唯一缺點是 工作可能不太好找...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褪去重工業外衣
面臨港口吞吐量下滑
高雄的確該思考下一步
怎麼加深軟實力
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 (旅遊服務業?)
  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e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